均速管流量計檢測杆的形狀由最開始的圓形,經曆了菱形、翼形、T形、子彈頭形、Delta形的改進使得流量測量更準確、穩定。測量時發現,檢測杆的截麵形狀決定繞流流體的分離點位置,影響尾跡區的流速分布,對流量計的線性度、重複性、輸出差壓影響巨大。下麵簡單介紹一下均速管流量計檢測杆截麵形狀的改進過程。
(1) 圓形。最初的均速管流量計截麵形狀如圖(a)。流體繞過圓形截麵時,流體在圓周上的分離點會隨雷諾數的增大而後移,此時造成流量係數不穩定。
(2) 菱形。為使流體分離點固定,研究出了菱形截麵,如圖(b)。使分離點固定在菱形頂點處。但由於菱形的棱邊很尖銳致使均速管流量計後側有較大漩渦,影響了均速管流量計的線性度。
(3) 翼形。形狀與機翼相似,如圖(c)。翼形截麵使得壓損減小,但是由於靜壓孔的開孔位置離全壓孔很近,使得輸出差壓很小,在低流速時可能測量失效。
(4) 子 彈頭形。1992年美國Veris公司研製出截麵形狀為流線型的均速管流量計。線性度提高,但是輸出差壓仍然很小。子彈頭形的均速管流量計為提高流量係數的精度在其前表麵增加粗糙度如圖(d),但是收效甚微。
(5) T形。2001年由美國DSI公司研製出。如圖(e)所示。在檢測杆的迎流側和背流側開兩排全壓孔,T形漩渦區取靜壓,增大輸出差壓。但差壓較大時,由於開孔直徑較小,易堵塞取壓孔,造成測量失效。
(6) Delta形。如圖(f)所示。與菱形截麵相似,不同之處在於選取特殊材料,使得其適用於測量腐蝕介質。適用溫度範圍在:-200度~1000度。
以上六種截麵形狀都是經典截麵,還有學者研究出雙翼形均速管流量計,一根專取全壓,另一根專取靜壓,使輸出差壓變大,但導致壓損也隨之增大。Wecel和Cheimelniak等人采用計算流體力學仿真了前直管段為5D、後直管段為10D時,流體在8種檢測杆截麵的流速分布情況,並做了實流實驗,對比分析結果。還有學者研究了在彎管後,均速管流量計以垂直和水平於彎管平麵兩種方式安裝的流量測量特性。
|